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学校规划

学校规划
山西大学本科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07-10-08
为适应学校建设研究教学型大学的需要,落实山西大学“十一五”规划,推进三学期制改革,积极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制定《山西大学本科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十五”建设总结


“十五”期间,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学校认真实施《山西大学“十五”建设计划》,教学建设得到大力加强,教学改革得到全面深化,教学体系逐步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1、工作思路日益明确。根据总体办学目标和发展思路,学校进一步明确了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投入,整合资源,改善教学基本条件;保重创新,发展应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完善制度,加强监控,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对此予以充分肯定。


2、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素质”的指导思想,学校全面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拓宽专业面向、优化课程体系、压缩课内学时、加大选修比例、规范课外学分等具体措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升华,实践教学环节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得到进一步落实,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得到进一步彰显。


3、实践环节不断强化。根据“大力加强软硬件建设,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学校建成了物理、化学2个省级示范实验中心,出台了《本科生科研训练(SRT)管理办法》等文件,教学实习全部实现项目管理,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成功实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在第九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魏娟玲同学的《谁动了民主的奶酪》荣获哲学社会科学调查报告类特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英语竞赛等全国大赛中,共获得了13个全国一等奖。


4、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按照“强化质量意识,打造精品工程”的思路,学校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100门课程被建设为校级优秀课程,7门课程被评为“山西省精品课程”;10名教师获“山西省教学名师”荣誉称号;100项教改课题获得省教育厅立项,其中重点课题26项,“《原子物理》双语教学课程建设”获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立项,“大学英语最优化互动模式构建”被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扩展项目立项,;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3项(一等奖10项);资助出版教材16部,其中国家“十五”规划教材2部;重点建设22个教学课件,并在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网络教学课件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5、监控体系不断完善。依照“教学检查制度化,评估监控体系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的思路,学校大力加强教学质量评估与检查,不断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了有力保证。“本科教育”网站建设日趋成熟,“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全面升级改造。《全日制本科生学籍管理条例》、《教师岗位职责》等规章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以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依托,包括教学秩序、毕业论文、试卷在内的教学检查长效机制基本建立,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逐步完善。


2003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为标志,山西大学本科教育在“十五”期间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新成绩,实现了与时俱进的新飞跃,构建了跨越发展的新平台。2005年,教育部1号文件对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出了16条原则意见;学校确立了全面推进“五个转向”的总体发展思路,明确了办学目标定位要从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向研究教学型大学。面对新时期与新形势,怎样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新需要,如何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学校的总体发展思路,制定科学而系统、前瞻而务实的本科教育“十一五”发展蓝图。学校审时度势地出台了《山西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研究性理念引入本科教学,并进而拓展为10条原则意见,为本科教育“十一五”各项建设确立了基本思路,为本科教育“十一五”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


升华理念,优化方案,试行三学期教学制度,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和跨院系、跨专业选课制,把研究性理念与方法引入本科教学全过程,进一步加快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保障投入,加强建设,在实验教学中心、实践教学综合训练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深化改革,积极培育,推行课程负责人制,在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学研究、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进一步完善教师境内外培训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


健全机制,加强监控,建立包括制度、组织、标准、信息、评估、反馈、调控等环节的网络化质量监控系统,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三、建设任务


1、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新增设置23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逐步淘汰部分过时专业,招生专业稳定在50个左右,在校本科生稳定在12000人。同时,注重专业内涵发展,重点建设30个校级品牌专业,20个省级品牌专业,23个国家级品牌专业,成为山西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示范学校,全面提升专业整体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2、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拓宽专业口径与设置灵活方向的有机结合,重点建设二级学科层面的学科(专业)基础课,构建“大专业平台加小方向模块”的课程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重点培育50门质量高、有特色的校管公共选修课,50门体现专业水平、研究特色的跨院系、跨专业选修课。


3、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大力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积极探索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与合作式学习方式,必修课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比例达到30%以上,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鼓励教师采取双语教学;同时,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逐步建立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教学新模式。


4、大力强化实践环节。建立基于校园网的模拟实验教学系统,建设10个校级本科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实践教学综合训练中心和创新教育基地,建成35个省级和12个国家级示范中心;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实现基础性专业和应用性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别达到25周和35周;推行“三开放”实验制度,继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三性”实验的实验课程占有实验课程的比例达到80%以上;每年实施100个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在学术刊物公开发表2030篇科研训练成果;建立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长效机制,获得1020个国家级奖励。


5、重点实施“五个培育”。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中心,以课程团队为依托,全面实施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学研究、教材出版、教学资源库“五个培育工程”,重点培育50门校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重点培育50名校级教学名师,10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重点培育100个校级、50个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获得1520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重点培育30部反映学科优势、专业和地方特色的高质量自编教材;启动本科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构建课程建设新平台。


6、继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坚持“管理重心下移”的指导思想,在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下,进一步完善教学检查长效机制,重点建立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重点建立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授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点开发网络化质量保障与监控系统。




四、具体措施


1、调整专业结构,注重内涵发展


制定《山西大学专业建设“十一五”规划》,主动适应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战略对人才的需求,新增设置软件工程、法语等专业。依据“保优、扶新、保持、淘汰”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建设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等社会需求大、专业实力较强的优势专业,积极扶持旅游管理、德语、劳动与社会保障等社会需求大、专业实力较弱的新设专业,继续保持哲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社会需求暂时小、专业实力较强的特色专业,逐步淘汰地理科学、图书馆学、国际政治等社会需求小、专业实力较弱的专业。


●各学院根据专业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设置灵活的柔性专业方向,按照“121”模式构建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平台,即实行一年通识教育,两年二级类基础课、主干课教育,一年模块化专业特色课教育,在文史哲、生化环等部分专业试行大文、大理打通培养并逐步推广。


●建立专业建设负责人制,学院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学校与学院签订专业建设目标责任书,按照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标准,在教学设施、实验条件、教学实习、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立项等方面予以相应的经费支持和政策倾斜,大力加强品牌专业建设,每个学院建设12个校级和省级品牌专业,并按照国家级品牌专业要求重点建设物理学、生物科学、化学、哲学、历史学5个专业。


2、完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


●制定《关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执行的原则意见》。在课程体系上设置课内、课外两大板块,课内板块设置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内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课外板块设置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在课程模块的设置上突出学科优势、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重点建设二级学科层面的学科(专业)基础课,构建“大专业平台加小方向模块”的课程体系


●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比例,压缩课堂教学总学时,加强课外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毕业学分要求170学分,其中课内为130学分(含实验课),课外为40学分(含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课内学时总数严格控制在24002600学时之间(含实验课),同时,选修课比例达到课时总数的30%


●制定《跨院系、跨专业选修课管理办法》,并根据三学期制的要求修订《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每个专业每学期在所开设学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至少选取1门课程并提供3050个座位面向其他院系、专业学生选修,按照本专业正常教学进程及考核要求进行管理;每个学院每学年组织课程团队开设至少2门公共选修课,同时,学校组织部分学术造诣深、教学效果好的名师开设一批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根据课程的类别、特色以及学生评价结果,采取立项管理的办法,给予每门课程1万元建设经费,并适当提高课时津贴标准,重点培育一批质量高、有特色的校管公共选修课和跨院系、跨专业选修课。


3、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推进研究性教学


●制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实行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业指导和个性化的优质服务,低年级注重心理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以及课程学习等方面的指导,高年级注重学术训练的指导,让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或自主选题开展研究等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以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和教学成果奖为依托,每个专业开设35门学科前沿、理论动态、学术讲座等研究性课程,每年举办3--5次公开教学观摩课,探索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采用多媒体、双语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制定《教师境外培训管理办法》,每年选派510名优秀教师到国外知名高等学府进行培训交流,学习研究性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每年选派3050个优秀本科生到国际、国内名校交流学习,对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训练。


4、加大建设力度,完善实践体系


初步建成基于校园网的物理、化学、生物、环境、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网络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重点建设计算机中心、电子线路、普通物理、基础化学、旅游与文博、数字传媒、经济与管理等校级本科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和软件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英语体验等实践教学综合训练中心,物理、化学等国家级示范中心制定《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每个专业建立23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在实行项目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教学实习的考核与评价。


落实《关于参加学科竞赛的若干规定》,进一步加强学科竞赛的组织建设,建立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长效机制;落实《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科研训练计划的管理,并采取分类支持的办法加大经费投入,按照每个项目20005000元的标准重点支持3050个选题好、效果佳的项目。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方案,加强并规范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各学院分专业制定实践教学环节的“三个文件”:指导手册、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加快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在有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的实验课程达到有实验课程总数80%以上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本科教学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各实验室制定开放管理实施办法,在全部本科教学实验室推行“三开放”实验制度,即实验时间开放,实验内容开放,对不同学科学生开放。


5、推行课程负责人制,实施“五个培育”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培育,捆绑发展”的思路,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中心,以课程团队为依托,建立课程负责人制,通过立项管理的方式,启动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学研究、教材出版、教学资源库五个培育工程,并投入30万元在校园网建设“五个培育”工作网站,加强对“五个培育”工程的宣传,并作为本科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构建课程建设的新平台。


●在精品课程的培育上,每个学院组建23个课程团队,强化培育过程管理,学校按照每个团队310万元的支持力度根据建设进度分阶段划拨建设经费,重点把《近代物理实验》、《区域社会史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光学》等课程建设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在教学名师的培育上,重点遴选各课程团队中教学效果好、学术造诣高、有突出教学科研成果、在国内外知名的教授,重点加强教改课题立项、优秀教学成果奖、教材出版等教学研究方面成果的培育。


●在教学研究课题及成果的培育上,各学院组织课程团队确定58个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校按照科学性、独创性、先进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确立重点并配套30005000元经费,采取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层、全过程指导的办法进行培育。


●在教材出版的培育上,按照13万元的资助额度,重点培育课程团队编写的、反映学科优势、专业和地方特色的教材和保证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的出版


6、健全管理制度,开发网络化质量监控系统


进一步严肃教师教学工作制度,重点制定《关于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授课的规定》,完善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授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要求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学生讲授一门课程,特别是基础课程;鼓励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开设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制定《山西大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建立定期通报和反馈制度,修订《山西大学教师岗位职责》,逐步规范教师的社会兼职和校外活动;建立教学效果一票否决制度,进一步健全由校、院领导和校、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实施的教学检查长效机制,逐步完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


●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立体化建设,投入20万元重点开发包括政策制度、组织运行、质量标准、信息处理、评估、反馈、调控等环节的网络化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系统,并于2008年投入试运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监控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适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