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我校实施“十一五”规划第二步发展战略的第一年,也是我们强化研究教学型大学特色,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起步年,山西大学将步入丰富内涵、提升地位的新时期。为全面落实“五个转向”,实现“十一五”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理清发展思路,弘扬优良传统,打造学科特色,发扬拼搏精神,扎扎实实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山西大学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山西大学三届五次教代会和2008年工作计划会议精神,制定二○○八年行政工作要点。
一、提高学科内涵,争取学科建设的新突破
(一)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与扶植。进一步建设好光学、科学技术哲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增强在全国同类学科中的竞争优势,使之更有效地发挥学科示范和引领作用。对我校其他有可能发展为国家重点学科或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制定相应的重点扶持计划,使之能够迅速成长起来。加强省重点学科建设,突出学科特色,发挥学科优势,使之在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加强学科管理,协调和引导各学科明确各自的定位。深入研究“四个消除”的问题,努力提升学科的内涵;鼓励、引导各学院和一级研究单位进行不同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学术聚会”。理工科要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先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尖兵、高水平科研成果完成基地、学科交叉的典范。人文社科要成为提升山西大学综合竞争实力的生力军、文化精神建设的守护者、追求卓越人才培养的引领者、高层次决策咨询的智囊库。
(三)加强基层学术组织建设。推动基层学术组织的调整、完善和创新,在学科平台上初步形成学院、研究室、研究小组相衔接的矩阵式的基层学术组织结构。更合理地向基础学术组织“放权”,促进研究室走向“实体化”;支持研究室自主发展,促进研究室业绩考核具体化,使不同的研究室之间存在合理的相互竞争;进一步凝炼现有的88个研究室,彰显、发展研究室的特色。
(四)促进学科调整的科学化、规范化。认真研究学科目录与学科结构调整的趋势,深入研究全校学科实际,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科群的作用,稳步推进学科布局调整,特别是要以项目为纽带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促使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产生,鼓励、支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
(五)做好学位点申报工作。集中优势,强化特色,增强学科内涵建设,做好第十一次学位点授权学科组织申报工作,力争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都有新的增长,无博士点的学院实现历史性的突破,为汇聚优秀人才、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打造更高的学术平台。
二、理顺学院与研究单位关系,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六)科学制定规划。围绕学校的定位与规划,各学院、一级研究单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明确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的定位,并根据发展目标、学科特点与区域环境,进一步研究、论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贯彻执行。
(七)加强对一级研究单位的宏观指导和整体协调。协调学院与一级研究单位关系,特别是加大在科研场所、人员边界等重大问题上的协调力度。督促检查一级研究单位、学院与研究室之间开放、竞争机制的确立与运行。加强督促检查一级研究单位自身建设的十项工作:①确立自己的发展模式;②要尽快凝炼研究方向,确定研究人员和研究课题;③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和地方重大项目,尤其是加强横向经费的争取;④建立学术报告制度;⑤拓展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⑥制定详细的管理办法;⑦建立自己的学术委员会;⑧进一步密切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合作与师承关系,提高研究单位的整体创新能力;⑨认真贯彻学校下发的管理规定和建设意见,推进自身的建设与发展;⑩建立、完善各自的中英文网站,及时更新内容。做好省部共建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
(八)加强应用基础研究。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调整各学院与一级研究单位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引导与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对接和突破,特别是在“应用基础研究”上做好学科交叉与渗透。
(九)加强项目联动管理。各学院和一级研究单位要做好重大科研项目申报前期培育、自评,实现立项、结项联动管理。加大不同学科联合申报大项目的力度,组织重大项目的专门“课题论证报告会”。
(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做好校企合作与办学资源拓展工作。强化专利申请,推动专利成果转化。强力推动文科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咨询、评价、设计领域转化,向社会普及和推广转化,向文化产品转化。
三、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一)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加大课程体系建设的力度,特别是“立体化教材”、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程与特色课程的建设和开发。深入研究学科发展的规律、市场的要求、本学科师资队伍的状态、本学科科学研究的水平、本学科可利用的资源,在“综合特色”的前提下考虑本科专业建设的动态平衡,稳步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打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研究生课程面向本科生选修。
(十二)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提倡知识传授与探索相结合,强化研讨课程,注重案例教学,形成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良好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大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把高水平的精品课程与高水平的“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统一起来。将重大科研项目开题报告会、中期学术报告会作为第三学期的讲座内容。
(十三)推进本科教学国际化进程。最大限度地使所有的学科使用原版教材教学;探索建立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制度和教学授课酬金改革办法;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大学的暑期学校。
(十四)大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支持学生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工作的开展,丰富学生文化建设内涵。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国际的文化交流,活跃学生的文化生活。打造出若干个有社会影响力、有品牌的“学生社团”。
(十五)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夯实大学生主体化的利益表达基础,建立制度化的大学生利益表达渠道。完善学生勤工助学体系,并将助学体系扩大到研究生范围。建立学生工作评价体系。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就业培训,实施毕业生创新活动。
四、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十六)强化研究生导师培养责任制。进一步强化研究生与导师的科研合作,实现科学研究与研究生教育一体化。探索改革研究生答辩费发放办法,建立研究生创新基金。探索制定博士生导师招生与科研津贴相挂钩的改革方案,建立博士生奖学金制度。
(十七)优化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对研究生教学的监控,推进研究性教学,坚决杜绝研究生课程本科化的现象。加大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力度,特别是立体化教材的建设、跨学科综合性研究课程与特色课程的开发。
(十八)改进研究生管理工作。继续完善研究生教育与管理信息系统,把研究生质量与管理系统和学科建设的信息系统结合起来。建立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的绩效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
(十九)推进专业硕士培养、研究生工作站、学术论坛等工作。大力加强研究生教育,促进专业硕士、非学历硕士的培养取得突破性进展。鼓励、推动各学院、一级研究单位,特别是理工科培养单位,积极进行校企联合,在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鼓励、推动各学院、一级研究单位积极争取承办全国博士生论坛。
(二十)做好申报研究生院的前期准备工作。要高度重视申报研究生院的重要意义,严格按照研究生院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从管理制度、工作水平和硬件建设等各个方面做好研究生院申报的前期准备工作。
五、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汇聚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十一)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在各学院和一级研究单位建立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落实各培养单位年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山西大学拔尖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做好引进人才及培育人才的筛选、甄别、认定和支持,强力催生拔尖创新人才。
(二十二)丰富教师学术经历。鼓励青年教师报考重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录取时要优先考虑报考本校在职博士的青年教师,加快青年教师博士化进程。采取多种方式、争取多种支持分期分批选送教师到国外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访问或攻读学位,迅速改善和优化教师的国际化学术背景,提升学术活动与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二十三)调整考核、奖励等措施鼓励。修订创新人才津贴实施办法;调整教授晋升条件;实施教师预警机制;建立多元的、结构合理的、内容全面、结果与行为并重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
(二十四)加强各类人员的管理。加强人员调出管理。实行人事合同制管理。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跟踪管理,既要考核其学术水平,也要评价其人才培养、凝练方向、发展梯队和带动一个学科向高水平推进的能力。加强对教师知识产权、职业道德、学术道德进行监控,加强教师职业操守建设。
六、强化管理工作,增强工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二十五)加强信息化建设。监控各单位网站的建设、维护与内容更新,推进全校信息化建设。
(二十六)加强会议制度建设。督促各单位坚持和完善会议制度,如职能处室的处务工作会议制度及学院、一级研究单位的行政工作会议和扩大的行政工作会议制度,推进管理方式和重大决策民主化。
(二十七)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开发山西大学绩效评价体系,既包括总的绩效评价体系,也要包括人均绩效评价体系、个人评价体系、学科评价体系、学院评价体系、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等单项绩效评价体系。
(二十八)倡导节约型管理。注重成本、关注效益,降低管理成本,推进节约化管理,全面落实后勤基建项目的节能减排、后勤服务的节约环保工作。着力推进办公自动化,提高行政管理效能,节约行政管理资源。强化经费支出的事前控制,严格执行财务预算,探索新形势下财务预算管理办法。加强对学校二级财务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管,对经营单位实行会计委派制,减少财务损失。
(二十九)进一步提高资产设备的使用效益。清查全校各单位办公、科研用房、教学用房准确面积,核定各类用房合理标准,建立公务用房管理信息系统,协调各单位用房面积,制定超标准用房交纳“资源使用费”的管理办法。加快完善校内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提高设备使用效益。进一步完善设备集中采购制度,规范并严格实施设备购置的论证、设备使用的监控与考核制度。
(三十)加强后勤管理。按照教育部“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督”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思路和运作方式创新后勤管理机制。加大后勤人员培训力度,培养职工综合素质与修养。完善并加强后勤管理处四个服务中心的监督机制,严格饮食安全和卫生,规范物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要进一步优化教师发展环境,加强校园景观建设,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启动住房货币化补贴工作。
(三十一)做好校园安全工作。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切实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维护学校正常的办公、教学、科研与生活秩序,创建安全文明校园,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三十二)加强学校经营性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提高学术交流中心的环境质量与服务质量,经营、管理好学术交流中心及其它经营性资产。维护山西大学的声誉,依法清理以山西大学的名义进行的商业、招生等活动。
2008年是山西大学进一步强化研究教学型大学特征,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起步之年。站在新的起点,谋划新的跨越,实现新的蓝图,我们信心满怀。在校党委坚强有力的领导下,我们已经创造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也必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八年三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