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高等发展的意义与影响
“十三五”是北京深入落实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全面准确地认识高等教育在北京市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在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这是研制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以下四点:
1.丰富多样的高等教育学习机会既是北京的城市特征和比较优势,也是市民最为关心的民生福祉
作为一个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特大型城市,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是北京市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作为中国大陆地区最重要、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中心,北京市丰富多样的高等教育资源、人才济济的高等教育机构、高素质充沛的新增劳动力储备、发达的高等教育服务业都已经成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也是市民最为关心的民生福祉之一。
2.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关系到北京市能否率先形成科技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建设“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大局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首都经济正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个位数增长,第三产业主导地位不断强化,科技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和建设“高精尖”经济结构将成为“十三五”期间首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就迫切需要高校更好地发挥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功能,为首都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奠定基础。201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148个国家的专利申请进行追踪后得出结论: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创新者,其专利申请占全世界总量的27.9%,主要由大学助推,在专利申请最多的前10所大学中,美国大学占了9所。与此相比,我国大学的贡献薄弱(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教育机构申请人排名中分别占据第14位和第21位)[1]。这从一个角度说明,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首都高校支撑北京市经济转型升级能力的必要性和上升空间都非常大。
3.首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对我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战略具有重大影响
“十三五”期间迫切需要我国加快打造经济“升级版”,尽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稳步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这显然对我国包括首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全市普通高校共有89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4%,其中中央高校35所,占全国的1/3;“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8所、“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6所,各占全国的1/5,在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拥有高度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也是世界各国首都普遍具有的特征
综观伦敦、巴黎、东京、莫斯科、纽约等一些发达国家的首都和世界城市,可以发现它们通常也是本国教育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和高等教育中心,往往具有市民普遍受教育程度高、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发达、高等教育资源密集、高校具有强大的知识创新能力、高等教育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强、教育国际化程度高等特征[2]。例如:日本1/3的大学和超过50%的大学生聚集在东京,巴黎有法国一半以上的高等专科学院等[3]。
首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以来,北京市积极促进各级各类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实现在京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积极推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与时俱进,首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都有了新的提高。目前,北京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 60%,高考录取率连续3年都保持在 80%以上,每 10 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达 5,311 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 37.7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 14.5 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 60%” [4],各项指标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北京市高等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在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激烈的国际(地区)教育与人才竞争,坚定人民群众对中国和首都高等教育信心的任务日益艰巨;面对国家和首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质量和数量的需求日益提高,首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能力还很不足,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央高校,而市属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相对较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高等教育资源统筹发展的机制体制仍不健全;另外,学龄人口变动、办学成本上升、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等因素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实现首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任务越来越繁重。
同时,伴随着“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总体框架的形成,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也对首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形成依法治教必须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攻坚时期,着力突破制约北京市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程度地释放改革红利,为首都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也必然成为首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迫切要求。
此外,“十三五”也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时期。如何从国家发展大势和区域协调发展着眼,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谋篇布局也是北京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是京津冀地区最鲜明的特征之一。2012年,京津冀地区共有普通高校257所,占全国的10.52%;普通高校在校生约223.3万人,占全国的9.34%。有“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10所,占全国的25.6%;有“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31所,占全国的28%。换句话说,京津冀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量”远远超过了经济总量在全国的“分量”,充分利用好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必然成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
把握好着力点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1.坚持立德树人,强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根本特征。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强调教育改革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少年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和自觉奉行的理想信念。与此相适应,中央和北京市也先后出台了《北京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可以预见,“十三五”期间将是落实这些改革部署的重要“窗口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将是“十三五”期间首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常态”之一。
2.全面提高质量,不断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质量是教育的核心,面对高等教育人才市场从“供给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的转变,全面提高质量,不断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任务越来越繁重。要围绕建立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的总目标,加快完善北京市高校分类发展、分类指导的规划政策体系,统筹协调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推进各类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实现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要主动应对“高精尖”经济结构建设的新要求,完善北京市高校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布局,支持高校主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强化专业群建设工作。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整体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完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引导和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高校学习资源,建立首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建立健全首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支持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发展,建立更加完善的院校自我评估、合格评估、审核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五位一体”的教学评估制度。
3.以改革促发展,建立健全首都高等教育资源统筹发展的机制
要以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战略部署为主线,依法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强化市级政府对全市高等教育资源的统筹管理,建立基于规划的统筹工作机制,有效引导中央高校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继续深入推进北京学院、高校专业群、市属高校教师发展基地等合作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的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发展机制,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教师发展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校际合作。统筹加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推进高校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合作,推进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积极构建协同创新的有效平台,统筹建设高校科研创新体系。
4.对接国家战略,建立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机制
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平台与机制,在教育部领导下,发挥三地教育主管部门作用,建立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领导工作机制。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规划总体部署和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新要求,制定首都高校新的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与首都空间布局相协调、产业结构相适应、区县功能相结合的新的高校空间布局。严格执行《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促进高等教育走内涵特色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沙河和良乡高教园区在人口疏散和功能疏解中的作用,积极稳妥推进部分功能核心区的高等教育资源向城市发展新区及津冀地区疏解。鼓励在京高校加强与津冀高校的校际合作,支持津冀地区的高校做大做强,突破体制障碍引导部分有条件、有需求的在京高校在津冀兴办分校。
5.推进教育公平,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与高等教育公平并重
落实国家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要求,完善北京市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清理规范升学加分政策和自主招生政策,落实“将参加本科一批部分招生学校的在京招生计划划分一定比例定向投到生态涵养发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提高这些地区升入本科一批高校的学生人数”[5]等政策部署,缩小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方面存在的城乡差距。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不断提高资助幅度和受益面。继续鼓励和推动在京高校直接举办附中附小、参与中小学体育美育发展等工作,实现首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协调发展,整体提升首都教育公平水平。
6.扩大对外开放,持续提升首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采取创新举措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推进与高水平境外大学的合作办学,不断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数量和层次,丰富中外合作办学的类型和形式。支持市属高校优秀学生赴境外高校交流学习,努力拓宽学生进入世界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渠道,提升学生国际素养。支持市属高校与境外知名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提高外籍教师、有海外学习工作经验教师占市属高校教师总体的比例。加快引进首都发展急需、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的国外优质课程资源,并与国外一流教育机构合作开发符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课程资源。完善国际学生奖学金制度,建立健全政府、企业、高校和民间团体多方参与的奖学金制度,重点吸引各国优秀青年来京学习。(桑锦龙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发达地区构建现代化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政策研究”(课题批准号DGA110223)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心见.2013年中国首进国际专利申请全球三强[N].科技日报,2014-3-15
[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课题组.瞄准世界城市目标建设教育之都[N].北京日报,2010-10-26.
[3]李曦辉,赵晨丽.说说首都功能[J].前线,2015(2).
[4]线联平.深化首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N].学习时报,2014-7-21.
[5]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北京市教委官网http://www.bjedu.gov.cn/publish/portal0/tab67/info289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