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教育部倡议并指导省部共建高校成立了“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秘书单位设在山西大学,负责中心的日常运行与管理。中心成立以来,本着“友好交流、加强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研究中心在教育部的有力领导和各共建高校的协力支持下,围绕共同的发展诉求,开展了一系列扎扎实实的工作,对增强共建高校凝聚力、扩大共建高校影响力、提升共建高校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协调与桥梁纽带作用。
研究中心成立时,有18所共建高校,而今,省部共建工作已经惠及到31个省市自治区的近44所地方龙头高校,其中包括37所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和7所省部部共建地方高校(即地方政府与教育部、相关部委共建高校)。
一、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情况
在共建高校“凝聚力量打响共建品牌”的强烈呼吁下,在教育部、各省区教育厅、各共建高校和共建工作咨询专家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下,2007年10月31日,教育部原直属高校工作司向各省部共建高校正式下发了《关于成立“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了研究中心的职能,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设要求。中心的成立,是共建高校合作意识日益提高、协力发展意愿不断增强的一个重要标志。山西大学作为研究中心的秘书单位,校党委、校行政高度重视研究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列为学校一级实体研究单位进行重点支持,具有独立的人事、财务、研究生招生等权利,为服务省部共建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研究中心的建设目标
我们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结合省部共建工作的实际,与有关高校的同仁、教育专家进行了交流、讨论,提出了中心建设的中长期目标,概括起来就是要把中心建成“五大平台”。
一是省部共建工作决策咨询的平台。开展省部共建工作研究,服务省部共建工作是研究中心的基本任务。中心为省部共建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决策依据、咨询服务始终应当成为工作的出发点。中心有教育部直属司的有力指导,又有知名教育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还有18所省部共建高校的强力支持,可以说具有独特而又雄厚的研究优势。研究中心将在教育部直属司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协调有关研究人员、组织有关研究力量、整合有关研究资源,有计划地开展相关课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学术论文,为有关部门大力推进省部共建工作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同时要通过理论上的突破推动实际工作的突破性进展。
二是省部共建高校理论研究的平台。任何实践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我们每一所省部共建高校欣逢省部共建的历史性机遇,都在进行崭新的办学实践。无论是更新办学理念,还是创新办学模式;无论是强化办学优势,还是彰显办学特色;无论是整合办学资源,还是优化办学环境;无论是继承办学传统,还是总结办学经验,我们都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都需要我们理性地去面对、科学地去分析、系统地去考虑。研究中心作为我们共同的平台,建立了我们及时沟通、深入交流、经常讨论的长效机制。中心将以共性问题为桥梁,个性问题为纽带,通过课题、论坛、讲座、互访等形式促进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从而便于共建高校在理论探讨中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办学之路。
三是省部共建高校信息共享的平台。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不仅是我们开展研究工作的需要,也是我们每所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每一所高校都非常重视数据统计工作、信息资源建设。教育部原直属司将建立、完善数据库作为我们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研究中心已设置了一个数据样表,并带到这次会议上提交大家讨论。中心将在此基础上,依靠大家的配合与支持,尽快建立省部共建高校数据库。同时强化省部共建工作网站建设,使共建高校充分共享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各高校的共同发展。
四是省部共建高校密切合作的平台。省部共建高校既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奠定了合作的基础;又有许多共同的任务,增强了合作的动力。研究中心的成立,通过理论研究上的合作、信息资源上的共享,必然加深各个学校之间的校际情谊,进一步拓宽合作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合作的范围、进一步丰富合作的形式、进一步提升合作的内涵、进一步打造合作的亮点。研究中心将发挥桥梁作用,密切各个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切实提升省部共建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五是适应高教需要的人才培养平台。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需要许多适应高教改革与发展的专业人才。我们各个共建高校处于一个重要上升期和激烈期,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撑,也需要人才的支持。研究中心将着眼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立足省部共建高校的发展,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研究生。我们要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开设前沿的高等教育理论课程,打牢学生的理论基础;同时要利用各种机会安排研究生到各省部共建高校或部属院校进行学习或参与实际工作,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依托共建平台,共建高校协力取得的成绩
中心成立以来,共建高校围绕“决策咨询平台、理论研究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合作交流平台、人才培养平台”等五大平台建设开展工作,积极发挥集体的智慧与能量,争取新的发展空间。共同的目标把我们紧紧凝聚在一起,中心的作用在合作中进一步突出、中心的职能在合作中进一步强化、中心的特色在合作中进一步彰显、中心的影响在合作中进一步扩大。
依托共同的研究中心,扎实有效地开展共建工作,大家日益明确地认识到,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尽管分属不同的地域,但战略地位是相同的,战略目标是相同的,已经凝结成一个特殊的高教群体,集体攻关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第一,做好决策咨询工作,协力争取有利的政策支持。
开展省部共建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共同关注、重点支持地方龙头高校的发展,在学科建设、信息交流、干部培训等方面给予了这些高校政策和资金支持。这是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结构,实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性改革,也是推动地方龙头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一种新探索。但是,一系列政策性、体制性障碍,始终制约着省部共建工作的深入发展。为了凝聚力量、争取发展的新空间,研究中心积极与共建高校增进沟通与交流,抓住“共同诉求”,通过研讨会讨论、人大代表提案建言、决策咨询报告等多种途径,从不同的视角表达共建高校的共同心声,突显了省部共建工作的战略意义。各共建高校也在交流协作过程中,学习借鉴兄弟省份对共建高校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并通过各种途径反馈到地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推动了地方政府对共建高校的重视与支持。
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启动实施前后,共建高校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立足于建设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地方龙头高校,注重把握各项政策实施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在深入分析共同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强烈呼吁省部共建工作得到国家重大政策的持续性支持。为此,教育部针对省部共建高校的共同诉求,专门召开了部长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和布署,为地方龙头高校建设、尤其是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区的14所龙头高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进而推动了省部共建工作的深化。
多个角度、多种渠道、多种声音的决策咨询工作,为地方政府、中央政府重视和支持共建高校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切实推动了共建高校成为新一轮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的受益者。
第二,做好分析研究工作,协力突破面临的现实困境。
开展省部共建工作,推进地方龙头高校建设,是一项探索性的新尝试。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需要我们理性面对、科学分析、系统考虑。研究中心作为我们共同的平台,建立了我们及时沟通、深入交流、经常讨论的长效机制。在过去几年中,我们以研究中心为桥梁,以共同关心的问题和发展目标为基础,协力完成了一系列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报告,更加明确了共建高校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更加明确了共建高校的奋斗目标。现实困境突出表现在:(1)发展空间不足。无论是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博士点建设方面,还是在国家级产学研基地建设、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博士生招生、出国留学等方面,共建高校都存在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比如,我国全日制硕士与博士年招生比例平均为7.9:1,部属院校全日制硕士与博士年招生比例平均为5:1,而省部共建高校全日制硕士与博士年招生比例大多在20:1左右。(2)地方政府的共建职责落实不到位。共建协议签定几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对协议的执行不积极、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在配套经费上,许多共建高校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说明地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对省部共建工作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和广泛的认同。(3)负债压力大。相对于教育部直属高校来说,教育部对共建高校划拨的共建资金不多,而且共建资金主要用于实验室专项经费建设上。目前许多省部共建高校举债运行,还本付息的压力很大,制约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研究中心发挥共建高校的研究力量,共同研究和破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办学理念、实验室建设、体制机制改革、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而今,这个群体以集体的力量发出了共同的声音,整体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不容忽视的群体。
与此同时,我们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工作,不断扩大共建高校的影响力。已公开出版一部《省部共建高校发展战略》的成果集,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各地方性日报、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多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成果,每年发行四期内部刊物《地方高等教育研究》(季刊),建立了专门的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网站。我们就是期望通过多种媒介来传递共建高校的共同心声,打响省部共建品牌。
第三,做好会议协调工作,协力增强共建工作的可持续性。
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为使省部共建工作会议真正起到凝聚发展力量、传递共同心声、扩大社会影响、引起国家与地方政府重视的多重作用,共建高校一年召开两次会议,以推动省部共建工作的实质性进展。第一次是各共建高校主管共建工作的负责人参加的会议,主要分析发展的新形势,交流共建经验,商定年度大会的主题;第二次是各共建高校校长或书记参加的年度研讨会,每年邀请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的副部长参加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研究中心协助承办高校,为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商定需要共建高校协力完成的各项工作,围绕年会主题提交副部长的讲话草稿,年会后总结汇总意见和建议,通过多种媒体宣传省部共建工作,不断强化各级领导、各共建高校、社会各界对省部共建工作的认可度、认同度。
在原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的有力领导下,我们目标明确、务求实效的办会风格,使许多次年度研讨会成为了省部共建工作发展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1)比如,2006年在西藏召开的共建研讨会,我们不仅邀请各共建高校校领导参会,而且还邀请了地方政府教育厅负责人参会,会后协同当时的10余所共建高校,共同完成了《省部共建高校战略地位与战略意义》的报告,由各共建高校校长共同签名后,提交教育部,强化了教育部各主管部门对共建工作的认识与支持;(2)比如,2009年在山西太原召开的共建研讨会,我们同样邀请了地方政府教育厅负责人参会,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陈希做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中西部地方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讲话,对地方高校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阐述,充分肯定了省部共建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最后对加快中西部高等学校改革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会后我们将讲话精心整理后,全文刊发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上,随后被《新华文摘》转载。至此,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问题,就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3)再比如,2011年在陕西延安召开的共建研讨会,杜玉波副部长做了《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全面提高质量,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的报告。会议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出台前夕召开,当时已共建的22所地方高校校长或书记,围绕共建高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需要的政策与资金支持,积极发言表达诉求、高度评价共建工作的战略作用。会后我们将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整理后,提交教育部。此后,教育部一方面酝酿启动了《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另一方面,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由22所共建高校惠及到了41所地方高校。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共建高校由最初面向中西部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13个省区的10余所高校,扩展到19个省区的22所地方高校,再扩展到现在31个省市区的41所地方高校,而且还有再增加的趋势。这不仅仅是数量的简单增加问题,共建高校的同质性越来越被打破,如何进一步推进省部共建工作,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共建工作的经验,共同探索协力攻关的“诉求点”,强化对省部共建工作战略意义的认识高度和深度。
二、开展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的经验与体会
占全国高校总数95%的地方高校,整体上呈现出鲜明的长尾形分布,办学基础好、办学水平高的地方高校偏少,直接制约着地方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进而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进程。着眼于地方龙头高校建设的省部共建工作,抓住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支持与建设,实践证明,这种探索是成功的,积累的经验对进一步推进省部共建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一)推动了重点建设一批地方龙头高校的有益探索
优先重点支持一批高水平大学,带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举措,无论是部属院校的建设,还是“985”工程、“211”工程的实施,都是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进而示范和带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成功实践。从陕西、重庆、湖北、湖南、四川等几个拥有高水平大学的中西部省份来看,由于有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的引领和带动,这些省份的高等教育整体竞争力相对较高。但是,在没有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的广大中西部省份,受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方政府重视与支持程度以及自然气候环境等影响,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相对较弱,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和创新技术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
省部共建高校作为地方重点建设、人民寄予厚望的地方龙头高校,在省部共建工作的有力推动下,更加积极主动地以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把使命和责任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把外在机遇转化为内在优势,在强化办学特色上下功夫,在打造发展平台上下功夫,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学校建设进入了新阶段,达到了新水平。因而,省部共建高校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必将成为我国重点建设地方龙头高校先行先试的典型范例。
(二)奠定了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基础
在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决心不会动摇、政策不会改变、力度不会减弱。为推进两大战略的深入实施,统筹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我国启动实施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并且写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表明了我国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坚定信念。
开展省部共建工作,是教育部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统筹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教育部宏观指导和支持下,在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省部共建高校在战略规划、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特色培育、服务地方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有效的政策、机制与路径,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对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促进了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
我国现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结构、布局,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战略不相适应;与实现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民生需求不相适应;与国家着力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不相适应。省部共建工作的开展,在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体系的建设方面进行了先行实践。一是促进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省部共建工作优先选择中西部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基础好、发展势头好的地方龙头高校进行重点建设,是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先行探索。在中西部地方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相对薄弱的大形势下,这种先行探索是有效的、成功的。二是促进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建立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作用,提高使用效率和办学效益的必要途径。省部共建高校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共建高校得到了参加海外培训、参加直属高校咨询会、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机会,得到了直属高校对共建高校的对口支援,有力地促进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
三、深化省部共建工作,推进地方龙头高校建设的战略意义
地方高校的大发展、大跨越,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类型,拓展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多类型高校并存发展的崭新体系。地方高校整体质量与水平的提升,需要借鉴省部共建重点建设积累的经验,坚持“重点突破、示范引领、辐射带动、整体提升”的方针,以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地方龙头高校为抓手,引领和带动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站在省部共建工作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需要深入认识推进地方龙头高校改革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正在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建设地方龙头高校越来越成为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有力抓手。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战略选择。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仅仅需要占全国高校总数5%的“985工程”高校和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发展,更需要占全国高校总数95%的地方高校的跨越,才能够建立起我国结构合理、竞争有序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然而,我国地方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整体上呈现出“地方龙头高校少的长尾分布形态”,受经济发展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短期内全面提升办学质量,难以实现。选择“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基础好、办学实力强”的地方龙头高校,优先进行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重点打造一批地方高校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是推动地方高校提升办学水平的有力抓手,也是全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突破口。因而,深化省部共建工作,重点建设一批地方龙头高校,必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战略发展的聚焦点和生长点。
(二)区域经济正在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变革,建设地方龙头高校越来越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我国面临的资源过度开采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尤为突出,区域经济迫切需要由 “资源驱动型”向 “创新驱动型”增长方式变革。破解资源型经济长期低水平发展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发优势,是世界各国或地区成功转型的共同经验。
为此,地方政府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迫切需要同步培育一批能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的地方龙头高校,提升区域知识创新、技术转移转化能力,在制约产业升级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上寻求新突破,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因而,地方龙头高校的人才集聚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的重要支撑力量。
(三)民众需求正在由“能上大学”向“上好大学”转变,建设地方龙头高校越来越成为满足民众迫切需求的强劲力量。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我们,只有办好办实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心工程,才能够赢得民心民意。对于广大的民众来说,没有什么比他们孩子的未来更重要,他们期盼他们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高的素质、更美好的未来、更幸福的生活。所以,教育是最重要、最紧要的民心工程。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赢得民心民意。
就高等教育来说,经历十余年的外延式发展,已经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上大学”的愿望。近年来,随着上大学成本的增加、就业问题的突出,民众的需求正在由“能上大学”向“上好大学”转变。这一方面表现出民众对现有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不满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民众对接受更高质量和水平的高等教育的强烈期盼。我国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工程”高校和教育部直属高校数量少、分布不均衡, 13个中西部省区没有一所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为此,优先重点支持一批办学基础好的地方龙头高校,持之以恒地办出水平、办出成效,才能够打造出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地方龙头高校,切实满足民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进而示范和带动地方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才能够有力加强我国高等教育薄弱环节的建设。
山西大学作为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的挂靠单位,将为中心的建设提供更大的支持,为兄弟院校提供更多的服务。在未来的共建工作进程中,希望我们共建高校着眼长远发展和共赢发展,增进理解互信,强化服务职能,深化务实合作,推动省部共建高校办学水平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